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,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,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。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,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,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。肠上皮化生多见于慢性胃病,如浅表性胃炎、糜烂性胃炎、胃溃疡等,其中萎缩性胃炎引发肠上皮化生的几率是其他胃炎的20多倍。
临床上将肠上皮化生分为轻度、中度、重度三种,在检查确诊时用+号多少来测量,轻度一个+号,可用药物对其进行调理控制,只要发现及时,轻度肠上皮化生是可以治疗的,中(++)重(+++)度肠上皮化生则需要手术治疗,危险极大,对以后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。
肠上皮化生的病因机制
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,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,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。正常时,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,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;病理情况下,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,形成肠化生。也就是说,任何胃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,都很有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的。近来有人进一步研究肠化灶的组织学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沟,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沟为中心,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。肠化生分为大肠型、小肠型、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四种类型,其中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可能引起癌变。>>>点击咨询
肠上皮化生的症状表现
在对肠上皮化生的研究检查中发现,出现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通常会有长时间的上腹不适、反酸、嗳气、烧心等不同症状,但是症状轻重不一,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,症状会有逐渐加重的迹象。在内镜检查下,医学上通常将其分为四类:
①淡黄色结节型:单发或多发的2~3mm大小淡黄色结节,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,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;
②瓷白色小结节型: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,瓷白色半透明状,表面光滑、柔软,镜下反光较正常黏膜强;
③鱼鳞型:胃小区呈条状扩大,排列呈鱼鳞状或羽毛状,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;
④弥漫型:黏膜弥漫性不规则性颗粒状不平,略呈灰白色。
肠上皮化生与癌密切联系
肠上皮化生与癌有密切联系,根据如下:有癌的胃比有良性病的胃,其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且广泛;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非常相似,同样在胃窦的小弯比大弯及胃底多见;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;多数胃癌伴随息肉者皆系肠型蕈状癌在肠化生的邻近;有直接组织学的证据说明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,也有人证实从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。当然还有1/3胃癌不伴有肠上皮化生,癌细胞仍正常粘膜的颈部细胞转化而成,这种癌为弥漫型,组织学上分化较差。
上海徐浦中医院 咨询热线: 021-6685 6666
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(6号线上南路2号出口向左步行300米)
公交车:乘955、632、973、583、978路到凌兆路上南路站下车
地铁:乘6号线上南路站下车(2号出口) 乘11号线三林路站下车(6号出口)
特别声明: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
公安部备案号:31011502000970 ,ICP备案:沪ICP备16020585号 , 医疗备案:沪卫 (中医) 网审 [2014] 第2001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