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病
浅表性胃炎
急性胃炎
慢性胃炎
反流性胃炎
胃窦炎
胃下垂
胃肠功能紊乱
糜烂性胃炎
胃溃疡
萎缩性胃炎
幽门螺杆菌
肠病
直肠炎
十二指肠炎
肠炎
十二指肠溃疡
结肠炎
症状
胃痛
胃胀
烧心
胃酸
便秘
便血
医惠互动
了解更多
了解更多
当前位置: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> 胃病症状 > 胃胀 > 胃胀痛的保健

胃胀痛的保健

文章来源: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    发布时间:2013-03-28 09:55

自助挂号

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,人们的饮食不规律,胃病发生率越来越高。胃胀,多是消化不良,胃肠运动慢造成的。胃炎、胃溃疡的人常会出现胃胀痛。中医称为胃脘痛,属于消化系统疾病。胃胀是病名。属胀病之一。主证胀满、胃脘痛。是指病人感觉胃脘撑胀,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,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。
  胃胀痛的保健方法如下:
  1.服用嗜酸菌。缺乏这些良性菌是常见的消化不良因素。
  2.不宜搭配的食物。食物搭配不良会带来消化问题。
  3. 喝醋,用一汤匙纯的苹果醋加一杯水,在正餐时啜饮,有助消化。
  4. 嚼米汤。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、排气及胃灼热等疾病有效。
  5. 应避免的食物。如碳水化合物,豆类、甘蓝菜、绿花椰菜、洋葱、白花椰菜、全麦面粉、白萝卜、香蕉等容易引起胀气。
  6. 适量摄取高纤维食品。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能增加排气。
  胃胀痛的食疗法:
  1. 萝卜:长于顺气健胃,对气郁上火生痰有清热消痰的作用。青萝卜佳,红皮白心者次之。好生吃,但胃有病的人可将其做成萝卜汤喝。不过注意胡萝卜和水萝卜不要一起吃。
  2. 啤酒:能顺气开胃,治疗恼怒情绪。记住要适量,不可过量。
  3. 玫瑰花:沏茶时放几瓣玫瑰花可顺气,没有喝茶习惯的话可以单独泡玫瑰花喝。
  4. 藕:藕能通气,还能健脾和胃,养心安神。用水煮服或稀饭煮藕疗效好。好吗去痘印纤体霜面膜哪种去角质产品效果比较好bb霜什么牌子的瘦身好用
  5. 山楂:可顺气止痛、化食消积,适于气裹食造成的胸腹胀满疼痛,对于生气导致的心动过速、心律不齐也有疗效。
  胃胀痛的主要原因是胃肠疾病,比如胃、肠的急慢性炎症、梗阻、消化不良还有神经官能症等。另外还有如肝、胆、胰腺疾病,腹膜疾病,个别是的心血管疾病。再就是腹部手术也可以引起腹胀。在自己不明白的情况下应该上检查。
  现如今,胃胀痛已成了现代人的“家常便饭”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统计显示,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%,且正以每年17.43%的速度增长。俗话说胃病“三分靠治,七分靠养”。胃病保养的日常基本原则
  1. 保暖护养:俗话说,十个胃病,九个胃寒,养胃一定要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,“胃病的季节性、节律性都特别强,特别是在早晚温差大、‘倒春寒’的时候更要警惕,秋凉之后,昼夜温差变化大,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,适时增添衣服,夜晚睡觉盖好被褥,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。
  2. 饮食调养
 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、软、淡、素、鲜为宜,做到定时定量,少食多餐,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,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。夏季少贪凉,因为大量饮食冰镇食品,会诱发胃肠性疾病。另外,要吃得干净、新鲜。在细菌繁殖旺盛的夏天,个人的卫生习惯不好,更容易病从口入,胃肠受损。
  3. 忌嘴保养
 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,不吃过冷、过烫、过硬、过辣、过粘的食物,更忌暴饮暴食,戒烟禁酒。另外,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,好饭后服用,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。
  4. 平心静养
  医生认为,胃病、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,与人的情绪、心态密切相关。因此,一是知足常乐,无论是工作中,还是人与人之间,都不要攀比,很多人活得非常累,往往因为要求太多;二是永远给别人多一点借口,多一点理由。遇到想不通的事情,尝试换位思考,宽容待人;三是工作上学会做减法。知道哪些工作是必须完成的,哪些是立即要做的,哪些可以拖一拖,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,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,工作效率提高了,心态自然会好
  5. 运动健养
 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,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、保证充足的睡眠,适当锻炼,对提高胃的抗病能力很有帮助

您好,我们今日已经为多位网友提供了免费在线咨询服务。
qq客服咨询
就医快捷通道

上海徐浦中医院 咨询热线: 021-6685 6666 

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(6号线上南路2号出口向左步行300米)

公交车:乘955、632、973、583、978路到凌兆路上南路站下车

地铁:乘6号线上南路站下车(2号出口)     乘11号线三林路站下车(6号出口)

特别声明: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

公安部备案号:31011502000970 ,ICP备案:沪ICP备16020585号 , 医疗备案:沪卫 (中医) 网审 [2014] 第20013号